公告:请善用上面的关键词查找功能,如需代找书籍请加微信号:1376292438

洛阳伽蓝记.五卷.杨炫之撰.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

《洛阳伽蓝记》是一部集历史、地理、佛教、文学于一身的名著。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,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。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,对寺院的缘起变迁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、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。此为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。

据书中自言,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(528年—529年)曾官奉朝请,见帝都洛邑极盛时。时隔二纪,孝静帝武定五年(547年),因行役重览洛阳,见其“城郭崩毁,宫室倾覆,寺观灰烬,庙塔丘墟,墙被蒿艾,巷罗荆棘”,甚至连钟声都罕闻。追思往昔,难免黍离麦秀之悲,故撰斯记,传诸后世。

洛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年)迁都于此,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(534)迁都邺城止,一直是北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尤其是孝文汉化后,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,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。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,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,上起太和(477—499)末,下至永熙(532—534),四十年间,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。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,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师洛阳的兴废,不少大伽蓝(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)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。

《洛阳伽蓝记》作于北魏灭亡,东西魏分裂(534年)后,杨炫之借佛寺盛衰,反映国家兴亡,其中既寄托了故国哀思,又寓含着治乱训鉴。至于缀拾旧闻掌故,详述京城地理,正《魏书》之曲笔,补史志之阙失,于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谓“其文秾丽秀逸,烦而不厌”,繁简得宜,文笔优美,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上乘之作。侯外庐《中国思想通史》认为:“杨炫之的《洛阳伽蓝记》,为公认的反佛的激烈文献。”

杨炫之,北魏散文家。杨或作阳,又误作羊,元魏北平(河北满城)人。史通及晁公武之读书志中误作羊炫之。曾任抚军府司马、秘书监、期城郡太守等职。博学能文,精通佛教经典。公元547年,杨炫之行经北魏旧都洛阳,当时正值永熙(532~534)年间兵乱之后,目睹贵族王公耗费巨资所建之佛寺已多成废墟,深有所感,乃著洛阳伽蓝记一书,记录洛阳及城郊诸大寺之建寺缘起及建筑结构、北魏时洛阳佛寺园林兴衰梗概,并且还记载了当地人物、风俗、地理及传闻掌故,文中揭露北朝贵族官僚穷奢极欲,寓有讥评之意等。其文笔艳丽秀逸,叙事繁而不乱,骈中有散,颇具特色,而且具有史料价值。

微盘下载:洛阳伽蓝记.五卷.杨炫之撰.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

百度云下载:洛阳伽蓝记.五卷.杨炫之撰.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

Screenshot_2016-01-23-08-51-51Screenshot_2016-01-23-08-52-44Screenshot_2016-01-23-08-52-09Screenshot_2016-01-23-08-53-02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