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经注疏.三百三十五卷
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。分别是:周易、尚书、诗经、周礼、仪礼、礼记、春秋左传、春秋公羊传、春秋穀梁传、论语、孝经、尔雅、孟子。此《十三经注疏》为明嘉靖时期李元阳校勘元十行本并参考其它诸本加以补正刊刻,隆庆二年重修刊本,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。
“十三经”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。最初儒家的经典为“六经”,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六经”,即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。 其中的《乐》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,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等五经博士。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“以孝治天下”,至东汉时,又在“五经”之外把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,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“七经”了。到了唐朝,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,又有“九经”之说。,这就是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公羊传》、《春秋穀梁传》、《春秋左氏传》等九部经书。 显然在“七经”、“九经”中,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《传》、《记》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。 在唐代,《论语》和《孝经》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,称之为“兼经”。 唐文宗年间(827—840年),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尔雅》都刻在石碑上.,总共十二部书,称为“十二经”。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,就是有名的“开成石经”。在宋朝,理学家们把《孟子》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。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《孟子》了。 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“十三经”。
李元阳,字仁甫,号中溪,云南大理人,明朝政治人物、学者,同进士出身。 嘉靖五年中进士,初授翰林院庶吉士,后来因为仗义执言,受到同僚排挤,他因此借故归家赋闲。嘉靖十年复出,官授江阴县令,在任期间,外抗击“海寇”,内施惠政于人民。后升为户部主事,监察御史,再次因直言而被贬为荆州知府,政声显著。